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,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-23日之間,古人認為自冬至起,白晝一天比一天長,陽氣回升,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,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,是大吉之日。
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,古代民間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說,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,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詩云:“西北風襲百草衰,幾番寒起一陽來。白天最是時光短,卻見金梅競艷開。”
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:“一候蚯蚓結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動。”
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,此時陽氣雖已生長,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,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;麋與鹿同科,卻陰陽不同,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,所以為陰,而冬至一陽生,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;由于陽氣初生,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。
冬至日是“數九”的第一天。關于“數九”,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,“一九、二九不出手,三九、四九冰上走,五九、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,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。”
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,主要是因為“氣始于冬至”。因為從冬季開始,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,由靜轉動。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。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,谷、果、肉、蔬合理搭配,適當選用高鈣食品。
諺語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戶戶吃水餃。”這種習俗,是因紀念“醫圣”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。在這個冬至大如年的節氣里,吃餃子是我們的老傳統,同時,老話也說“好吃不過餃子”,在這個重要的節氣,吃餃子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名醫張仲景,感謝他在冬天用羊肉、辣椒和驅寒的藥材熬制“嬌耳湯”治療人們的耳朵。
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,冬至養生滋補可從四方面著手: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。補氣食品,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,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,如大米、糯米、花生、山藥、胡蘿卜、豆漿、雞肉等。
冬至進補偏于溫熱,冬季進補符合季節“藏”的特性,能夠為身體儲存足夠的營養,提高身體素質。由于冬季尤其是冬至后以寒冷天氣為主,故進補偏于溫熱、補養陽氣以抵御寒邪。都說“藥補不如食補”,冬至常吃的一些飲食就有很好的補陽防寒作用,像湯圓、八寶粥、餛飩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哦~
詩酒閑情
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
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
白居易《問劉十九》
在這樣一個風寒雪飛的冬天里,在這樣一個暮色蒼茫的空閑時刻,小巧又樸素的泥爐,配上嫣紅的火,映著浮動泡沫的酒,此時,森森的寒意陣陣向人襲來,便勾起了對酒的渴望。而且天色已晚,有閑可乘,有酒可品,跟老朋友來飲酒敘舊,酒色流香,令人嘖嘖稱美,還有什么比這更適合于消度這欲雪的黃昏呢?
- 用二十四節氣陪你喝酒 -
多想在寒冷的冬夜
跟二三知心好友一起
吃著冬至的餃子,喝著夜晚的小酒
圍坐在火爐邊
只要專心喝酒、說笑
看著窗外緩緩飄落的雪花就好
日子就要這個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