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歷十二月初八,俗稱"臘八",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。一歲之末為"臘",意為新舊交替,辭舊迎新。
古時候,人們常在十二月初八這天祭祀祖先和神靈,祈求豐收和吉祥,漸漸形成傳統的節日。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,稱為"法寶節",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。如今的臘八節,更多意味著春節序幕已經拉開,年味兒一天比一天濃了。
臘八節自古就有喝臘八粥的習慣。臘八粥是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,也叫做七寶五味粥。
王蒙在《我愛喝稀粥》中寫道:
每年農歷臘月初八北方農村普遍熬制的'臘八粥',竊以為那是粥中之王,是粥之集大成者。諺曰'誰家的煙囪先冒煙,誰家的糧食堆成尖。'是故,到了臘八這一天,家家起五更熬臘八粥。
樸實的人們經常會把一些非常有儀式感的事情,作為一種好運的期冀,就如新年第一刻的鞭炮聲,還有這臘八早上的一碗臘八粥。
而這臘八粥中,除了五谷雜糧柴火熬制的味道之外,還藏著家的味道。臘八粥的甜糯,是每個人心中的年味,是無法忘記的家的味道……
這個味道中藏著的記憶,會跟隨我們一生從幼年到耄耋,在沈從文的筆下,曾經這樣描寫孩子喝臘八粥的場景:
初學喊爸爸的小孩子,會出門叫洋車了的大孩子,嘴巴上長了許多白胡胡的老孩子,提到臘八粥,誰不口上就立時生一種甜甜的膩膩的感覺呢。
——沈從文《臘八粥》
這是于兒時便已生根的情結,同樣的情感也在梁實秋的筆下流淌過:"小時候喝臘八粥是一件大事……家家熬粥,家家送粥給親友,東一碗來,西一碗去,真是多此一舉……年年過臘八,年年有粥喝。"
當然這記憶里,一定少不了母親的身影。在冰心的散文《臘八粥》中,則以清麗優美的文字,把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娓娓道來:
從我能記事的日子起,我就記得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,母親給我們煮臘八粥。這臘八粥是用糯米、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的……母親每年都是煮一大鍋,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,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。
時代在更迭,臘八粥的做法也一直在推陳出新,變化著樣子,但這里面藏著的有關家的味道卻一直未變。
俗話說"過了臘八就是年",臘八一過,家家戶戶打掃庭院、殺豬宰羊。在外漂泊的游子歸鄉,與倚閭而望的親人團聚,閑時嘮嘮家常,句句都是鄉音親切。
回家過年,成為每個人心頭的期盼,也是在外奔波的兒女給父母最好的禮物。然而對于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來說,一年難得回家的陪伴,又何嘗不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呢?那些因工作繁忙而未顧上的噓寒問暖,那些因距離的間隔而無法給予的陪伴,回家便是你彌補這些遺憾的最好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