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地緣廣大,人口眾多,風俗各異,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,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。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。除了賞月、祭月、吃月餅外,還有香港的舞火龍、安徽的堆寶塔、廣州的樹中秋、晉江的燒塔仔、蘇州石湖看串月、傣族的拜月、苗族的跳月、侗族的偷月亮菜、高山族的托球舞等。
福建——浦城,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,以求長壽。在建寧,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。上杭縣人過中秋,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。龍巖人吃月餅時,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、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,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。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。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。
廣州的樹中秋——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,叫“樹中秋”。每逢中秋節,各家要用竹條扎燈,燈的開頭多樣,不果品燈,也有鳥獸、魚蟲燈,也可砌成字燈。到了夜里,就在燈內燃燭,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,用繩系在竹竿上。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,如平臺、屋頂或高樹之上。入夜,滿城燈火,如繁星點點,和天上明月爭輝,以此慶賀中秋,也叫“豎中秋”。
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。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,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。“桂花鴨”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,肥而不膩,味美可口。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,澆以桂漿,美不待言。“桂漿”,取名自屈原《楚辭·少司命》“援北方閉兮酌桂漿”。桂漿,一名糖桂花,中秋前后采摘,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。江南婦女手巧,把詩中的詠物,變為桌上佳肴。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“慶團圓”,團坐聚飲叫“圓月”,出游街市稱“走月”。
南京——明初南京有望月樓、玩月橋,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,皆供人賞月,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。人們在明月高懸時,結伴同登望月樓、游玩月橋,以共睹玉兔為樂。“玩月橋”在夫子廟秦淮河南,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,這夜,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,追憶牛渚玩月,對月賦詩,故稱此橋為玩月橋。明亡后,漸漸衰落,后人有詩去:“風流南曲已煙銷,剩得西風長板橋,卻憶玉人橋上坐,月明相對教吹簫”。長板橋,即原先的玩月橋。 近年來,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,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,疏浚河道,待到中秋佳節時,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。
河南——吃月餅中秋節最重要的儀式或者說節日特點,首推吃月餅。在河南,中秋節吃的月餅,過去在農村多是要自己做的。豫東農村,一進陰歷八月,大人們就會忙碌起來。買菜油、磨面、買糖……家庭條件好點的會買些葡萄干或者果仁。備好之后,就會帶到專門做月餅的那里。開始和面,調餡,用月餅模子制出不同外形的月餅。經過在月餅爐子烤制之后,香噴噴的月餅就好了。
走親戚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,重視程度不亞于春節。在河南,每年這個時候也是秋忙的時候,可是這并沒有阻擋人們對于親情的傳遞。帶上月餅,買上水果禮品,就開始了走親串鄰。
賞月“中秋”一詞最早見于《周禮》,“中秋夜迎寒”,“中秋獻良裘”。晉時已有中秋賞月之風,唐朝人的中秋充滿奇幻色彩,民間流傳楊貴妃變月神,唐明皇游月宮廷的傳說,玩月之風漸興。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。因此,中秋又稱“團圓節”,明夜懸空,清輝遍地,異鄉的游子回家與親人團聚,無法回家的人則望月興嘆。每年到中秋節,天涯共此時,舉頭望明月,滿滿的思念。
燃燈燃燈是一種沿襲下來的古老習俗,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,高懸于瓦檐或露臺上,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,掛于家屋高處,俗稱“樹中秋”或“豎中秋”。富貴之家所懸之燈,高可數丈,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,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,燈籠兩個,也自取其樂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。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。
河南開封的鐵塔燃燈最為著名。元人馮子振描寫元代鐵塔然燈盛況:“擎天一柱礙云低,破暗功同日月齊。半夜火龍翻地軸,八方星象下天梯。光搖瀲滟沿珠蚌,影塔滄溟照水犀。文焰逼人高萬丈,倒提鐵筆向空題”。
賞月活動結束后,嘗一嘗媽媽做的飯,和爸爸一起嘮嘮嗑,全家人吃頓團圓 飯,再來一壺好酒孝敬父母,人生豈不快哉~
中秋佳節,你有傳統我有酒。
少打電話多回家,陪著爸媽說說話。
今年中秋,有【豫糧一號酒】陪你回家過中秋!!!